本案位于聊城市中心城区南部,临近东昌湖和光岳楼,项目位置靠近市区,又与旅游区相邻,针对这一区位优势,我们对本案进行了一些资料收集和分析。
在关于聊城市建设的上位规划中我们发现本案隶属于运河商贸文化体系,同时与聊城市绿色生态发展轴及运河文化旅游发展轴产生交集。
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分析发现,充分发挥聊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进一步凸显水城特色和运河文化应是本案需要具备的主要功能之一。同时本案位于聊城市中心生活服务区,是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的功能承载核心,为响应总体规划中提出的打造江北水城的旅游品牌的号召,如何提高凤凰苑植物园的旅游辐射带动能力,将是本案的另一个主要功能。
项目初期我们对项目现场进行了踏勘,通过现场调研发现项目具备几大优势:
1、 地块北侧、东侧原农业生态观光园区域,现场植被初具规模水系、桥梁及道路保存较好,为项目后期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条件。
2、 项目南邻徒骇河东临古运河,为植物园内部水体打造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
3、 项目周边市政路网完善,为游客游览园区提供了便捷通达的交通条件。
同时项目也存在部分劣势:
1、 项目地块西侧现状为村落,涉及到的拆迁量较大。
2、 部分河道淤塞,不利于园区内的水系疏导。
3、 规划凤城路横穿园区,市政道路的建设将对园区建设产生部分影响。
为使后期设计及建设过程中在充分利用本案的区位及现状优势的同时能够有的放矢,我们对国内一些成功的植物园和旅游景点进行分析,希望通过汲取成功案例的经验,来达到促进旅游发展的目的。
北方我们选择北京植物园,南方选择上海辰山植物园,西部我们选择宁夏沙湖湿地公园。
分析中发现三个园区通过组织节事策划活动,增加与游客互动的体验项目以及突出各地专属特色景观是其吸引游客打造成功案例的主要手段。
为使我们的植物园更加具有吸引力我们在设计过程中也应突出我们植物园的特色,通过增加“水上游船”、“水上舞台”、“草地热气球”、“凤凰塔瞰园”等与游客互动的体验项目及节事策划活动提高园区与游客之间的亲和度。
聊城古城始建于春秋时期,因其城池布局状如凤凰,所以人们称其为凤凰城。在明、清时期曾为古运河沿线九大商埠之一,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古京杭大运河和现代南水北调工程都由此经过,“水”就是聊城的城市名片,古运河文化就是我们聊城城市名片中最具内涵的部分。我们在设计过程中将“水”、“凤凰图腾”、“运河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打造真正具备我们聊城特色的植物园。我们聊城的植物园是水城的植物园,水城的植物园水系贯穿全园,运河文化穿插始终,水体生态更加丰富。
方案设计中我们从凤凰造型入手,通过引东南侧古运河水进入园区,打造凤凰展翅的水系形态,通过丰富的水生植物及水上鸟岛全方位展示水体生态景观。水域岸边设置船坞码头,提供乘船游园体验,河道两侧配合植物专类园打造漕运节点景观。全园交通系统将园区内的运河文化展示有机串联起来。
通过凤凰水系形态还原古城格局,通过运河文化唤醒游客对漕运的记忆,通过水体生态的打造标榜水城植物园特色,通过节事策划活动及各类游客体验项目增加植物园与游客的亲和度。最终展现我们的设计主题“水之记忆,凤舞聊城。”
同时我们也提出本案的设计目标:将聊城凤凰苑植物园建设成,依托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带,提升聊城国际影响力,集观赏、体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生态科普新地标。
在整个项目设计过程中我们遵循三大主要特色:
倡导科技
积极响应国家大力倡导海绵城市建设的号召,提高整个园区的渗、滞、蓄、净、用、排能力。
园区入口大门及植物科普馆设置屋顶花园,整体屋顶以绿色植被覆盖,在为建筑提供生态保护的同时增加建筑绿化率。
大量使用植草沟、渗滤沟、渗透性铺装,用植被覆盖集水、排水渠,在疏散暴雨径流以及移除污染物的同时提升水质;在地面设卵石沟或卵石槽引导地表径流流入卵石的缝隙中;采用渗透性地面铺装让雨水回归大地,解决地下水回灌问题。
利用现状地形低洼区域修建雨水花园,配合湖面湿地区域提高园区储存雨水、净化水源的能力。
尊重自然
园区依据植物的个体生态以及每种植物在其发育过程中与之相适应的环境,形成不同的植物群落,对植物进行水生、湿生、中生、旱生的亲水等级划分,通过跟水系的距离远近进行分区布置。力求最大限度模拟自然来满足各种植物的个性生态习性及群落生态结构。
追溯历史
园区内设置有“运河文化地刻”、“航线码头碑坊”、“船帆雕塑广场”、“漕运故事节点”等向游客展示聊城运河商贸文化的景观,陆路交通展示运河文化,水路交通展示漕运典故,多方位唤醒游客对聊城历史地位的记忆。